王火文集

王火

> 王火文集 > 王火文集目录

第1125章 悼亡伤逝(9)(1 / 2)

上一章目 录

时光滔滔,同鲁彦周同志再次相晤是1996年春天了!那是四川举办的一次“五粮液”笔会。老鲁偕夫人张嘉同志应邀出席这次笔会。他们到成都座谈游览后还要转道宜宾等地去领略四川的山水名胜。我在第一天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的种种主要是诗人孙静轩大力操办的。我想请老友聚叙,但时间紧,我征求静轩的意见,他怕影响会议,终于无法尽地主之谊邀约一些老友聚叙一次,使我心中颇有歉疚。事后,我给老鲁、张嘉兄嫂写了一信,并寄去了一部《战争和人》请他们指正。很快收到了他5月28日的回信:

王火兄:

你好。这次在成都重见,阁下风采依然,令人喜悦之至。我从宜宾没有返成都,因为唐达成、从维熙诸兄要去安徽玩玩,我当然要奉陪。这样就赴重庆、过三峡、抵安庆直至九华山、黄山等地。送走了朋友之后,我到二十日后才返肥。回家首先令我又惊又喜的便是摆在写字台上的三大卷,这才是巨著,我不能不从内心感佩你的才力和毅力,并尽快拜读。

我近十多年虽然也写了几部长篇,但都不满意,影响也不大。我也没有在意,最近还有一部长篇要出,出来即给你寄出,也只是一种回报而已,书本身不足道也。

暑热将临,诸希珍重。匆此敬候大安并向夫人致意。

鲁彦周

五月二十八日

信是用毛笔写在红线八行宣纸上的,共三页,他是书法家,一笔字收放结合、游行自在。我的一位内侄余望前几年出版他的传奇人生经历时,就是请彦周同志给他用毛笔题写了书名——《阳光照彻》的。这封信我自然珍藏着。

老鲁为人磊落谦逊,给我的信上语多勉励,其实他的成绩比我大得多。1997年9月,我就收到了老鲁寄来的长篇新作——《双凤楼》。这部长篇形式和内容都有变化,可读性强,艺术构思颇具匠心,能给人丰富的审美意趣,应当说是一部有历史穿透力的小说。我当时曾想写篇评论,但我不是评论家,又忙于出国访问,结果是一字未写。这以后,我忙于写长篇和回忆录,又忙于率团出国访问并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还到英国住过几个月,游览了法国。老鲁也在1998年到1999年间去美国住了将近一年,我同老鲁简直断了联系。但2002年12月,厚厚八卷本的《鲁彦周文集》精装本首发式及鲁彦周作品研讨会就在合肥举行了!我未能参加14日举行的盛会,但收到请柬及文集,文集出得精美,老鲁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使我钦佩。文集是对我国文学事业的文化积累有贡献的。在第一卷首,老鲁写着“王火、起凤伉俪老友教正”的字样。在第五卷上,我看到老鲁放上了他和我的合影,我明白:这是他认可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这增加了我对老友的思念。

转眼到了2003年,作为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的鲁彦周同志和夫人张嘉盛情邀约我和起凤到安徽参加由省文联及国营敬亭山茶场举办的“首届敬亭绿雪笔会”。4月初,我们夫妇由成都飞往合肥。参加笔会的除老鲁夫妇及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吴雪外,有邓友梅、邵燕祥、吴泰昌、南丁、苏中、刘祖慈、何向阳、殷慧芬等各位。省委宣传部及省农贸局领导同志宴请后,我们游览了合肥、宣城、旌德、歙县、黄山……这次皖游,与老鲁夫妇及好友们相聚,十分快活。老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人张嘉是位画家,贤惠能干,也像老鲁一样待人谦虚真诚。老鲁夫妇感情极好,三女一子名字里都有一个“书”字:大女鲁书妮、二女鲁书英、三女鲁书江、儿子鲁书潮。我曾笑着对老鲁说:“你们一家是书香之家!”老鲁满意地对我说过:“我的孩子们还是不错的!”他儿子书潮和媳妇王丽萍都是作家、编辑;三女儿在加拿大攻读过英美文学博士,如今在美国;大女儿是位编辑,如我未记错的话,她曾向我邀过稿子。查找2003年4月8日的日记,上写:“当年老友,而今都已白头。彦周夫妇在皖声望卓著,极有信誉和人缘,待我们周到热情……昨天,彦周对友梅和我说:‘我们三人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言下颇多感慨。后来谈起叶楠。叶楠清明那天逝世,大家均唏嘘不已。叶楠比我小六岁,遽而去世,令人伤感。”

皖游笔会期间,由于我们夫妇年岁较大,老鲁夫妇细微周到地照顾。相聚匆匆,忽又告别,但我们留下了多张合影留念。别前,我对他说:“你有过一首诗,说:‘虚名有若无,笔墨未荒疏;莫羡春花艳,喜闻沫相濡……’我很喜欢,这次见面,我要谢谢你相濡以沫的友情。希望保重。”他说:“你年龄比我大,但身体比我好。”我知道他有肺气肿,血糖也高,但见他精神状态良好,并知他在写一个新的长篇。我发自内心地说:“你为人性格好、修养好,又有和谐美好的家庭,你是会长寿的!写长篇很累人,希望一定掌握劳逸。”分别时,下着雨,大家不断招手。我当时颇有“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之感。

2006年1月,我意外地收到他寄来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他说:“这本书不能说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但确实是我的真情的倾诉。”我非常赞叹。老鲁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勤奋有为。这是他的第五部长篇,他写这么厚的一部巨著,形式上有创新,淡淡的抒情很吸引人阅读。他说:“我是为人民而写。”他用四年时间将“心中久久已蕴藏的想说想写的内容做了一次大释放。”翻开书来,篇首有一张康诗纬同志拍摄的老鲁的近照,非常传神,他戴着黑呢帽穿着黑大衣,围一条白底黑方格围巾,露出红毛衣,双鬓白发,架着一副眼镜,带着他那动人的善良、智慧、谦虚、和蔼的笑容,背后是满树似雪盛放的梨花。我从心里产生出一种对他的敬重。他这样的笑容会留在我眼前永不消失的!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