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

王火

> 王火文集 > 王火文集目录

第1115章 情感记忆(7)(1 / 2)

上一章目 录

我同之先在山东分手已经七年多了!来四川后与他见面少了,但一直关注着他的画。每见到他的画,感到人与画俱老。他的画似在渐渐摆脱具象的束缚,在笔墨境界上重视骨气沉着。但他那洒脱、永葆青春活力的风度,始终反映到他的作品里。

他比我年小四岁,如今也已年逾六十。他自己说:六十以前只是一年级学生,六十以后才是二年级。最近来信,说:他决心学白石老人变法,使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现在正试用新的技法、新的题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创作不同于他人的具有自己独特面貌的作品。我希望这些作品,不久将呈献在朋友和观众面前。努力吧!之先,我的老友!

(本文系1990年9月应《知识与生活》杂志之嘱所写)

重逢邓敬苏怀念邓燮康

人生常多奇妙的事,这样的事每每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也每每会给人带来不尽感慨,无穷回忆。同邓敬苏大妹在分别五十多年后巧相逢,就是这样的一件事。

1942年秋,我作为一名流亡学生到了大后方用“王洪溥”的本名在江津上国立九中。当时家在沦陷区,我依靠在江津做律师的堂兄王洪江接待,假日总住在他家——江津南安街9号。当时的房主即是江津有名的银行家、爱国民主人士邓燮康先生。

燮康先生曾任四川商业银行总经理、四川江津农工银行总经理。他比我大十四岁,当时已是社会名流,不但爱国,而且急公好义,为人朴实热诚。他与夫人胡道芬同我堂兄洪江及堂嫂凌伯平因住处邻近,平日常多来往,见到我也总要笑着招呼说几句关心话,给我留下亲切和蔼的印象,渐渐地,我了解到他的为人和一些事,倍感敬重。

他特别重视教育,一贯热衷为家乡办学。江津白沙的教育事业,他出力出钱尤多。他既关心别人子女的教育,也关心自己子女的教育。认为既有子女,定要把他们教育培养好,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能做出贡献。他爱孩子,子女极多。

他在江津有许多房屋,例如南安街9号里面就有不少房屋是让给下江人住的;东门外有个“鼎庐”,里面是许多西式平房及小洋房,也都全部租给下江人居住。当时,下江人“逃难”来到江津,他认为这些人为了抗日不愿做亡国奴离乡背井是“义民”,因此让出房屋来,起先收很少租金,后来则完全不收租金。他默默这么做了,并不沽名钓誉。

1942年5月,居住江津鹤山坪的陈独秀病故后,因贫穷无法入殓,邓燮康及其叔邓蟾秋就慷慨为陈独秀办理丧事,捐地予以厚葬。江津西门外鼎山脚下有邓燮康私人别墅“康庄”,面对波涛汹涌的几江,后倚松竹郁郁葱葱的青山及橘林,陈独秀的墓就建在“康庄”旁的一块园地上。当时,办这事颇有阻力,但邓燮康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决默默地做了,也不倚名人而张扬。

他力主抗战,爱国从不落后。冯玉祥到江津发动献金,他踊跃带头捐献。

他为人严谨,公私分明。我亲眼见到过一件事:农工银行的某襄理嗜赌如命,他常警告这人:你做这工作不宜赌钱,更不能大赌,以免对银行造成损失。但那襄理终因输了钱挪用了公款,一天早晨,突然跑到南安街9号,见到邓燮康就跪下叩头谢罪。邓赶快将他扶起,态度平和地同他讲道理并指出错误。同时立即秉公免了襄理的职。

1944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这才知道邓燮康先生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市政系,其夫人胡道芬也是复旦大学肄业的。无怪乎平日谈吐常给我渊博温文的印象。他们是老学长,我是后进,但同是校友,思想感情上自然又亲近一层。

燮康先生夫妇的孩子很多,几个大的,我常能见到。我比他们的大女儿邓敬苏大六岁,比他们二女儿敬兰大七岁。我高中毕业那年,敬苏也进了国立九中,我们成了九中先后同学。我常见到她。她和二妹敬兰在我印象中那时都是文静秀丽、教养很好的姑娘。但抗战胜利,1946年我离开四川回上海后,就未再见过邓氏一家人。他们的情况也不了解。后来,四川解放,我从报上知道邓燮康先生以爱国民主人士身份,被安排为重庆市政协委员,以后,又知他被安排在重庆长江航运局的领导岗位上,颇多建树。他受到党委和统战部门重视,使我感到欣悦。

但,我萍踪漂泊于上海、北京、山东……一晃几十年,一直远离四川,未再同邓家的人接触。1983年,我由山东调到成都,曾向重庆的友人打听燮康先生,友人说:“这是个好人,可惜1978年已病故了!”又告诉我一件轶事:“文革”中,邓先生从航运局领导岗位上被拉下马,让他劳动,替船舶刷漆。他干得既认真又负责。工人们对他都好,下班后见他仍在刷漆,常好心地说:“邓局长,该下班了!”“邓局长,别再干了!”但他总是仔细把活干完才回家……听到这些,我不禁怅然若有所失。问及他的子女情况,友人也弄不清。想不到今年春天,在国立九中成都校友会上,竟喜出望外地见到了邓敬苏。故人重逢,谈起往事,心情自然唏嘘激动。

我送了我的作品给敬苏,扉页上我写道:

抗战时期1942年秋,在四川江津有幸得识邓先生燮康前辈。燮康前辈是江津名人、银行家,一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民主人士,为当时避难到江津的下江人做了许多急公好义的善事,获得众口好评,令人难忘。1944年我在江津国立九中毕业考入北碚复旦大学,是年,燮康先生的女公子敬苏入九中高二分校。我们成了先后同学和校友。我在江津南安街9号见过她。光阴如同流水,一晃五十余年,谁料今年在成都九中同学会上竟能再度相逢。相谈往事,不胜感慨之至,遂写数行,赠此书作为纪念,并借以表达对燮康前辈的崇敬追思之情。

使我激动的是当年那位文静美丽的邓敬苏,现在是成都军区的师职离休干部。她大学毕业后,就参军了,曾在北京总政文工团演出十七年,早已是一位著名的演员与教员,如今仍在生气勃勃发挥余热。她现在四川师大影视学院任教,常被电视台邀请做主持人。今年国际儿童节,她为电视台主持了“20世纪优秀儿童歌曲大型演唱会”,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不亚当年。她爽朗热情,诚恳积极,一如乃父,虽已六十八岁高龄,仍充满青春气息。她的先生就是著名的峨影乐团指挥家郑冶。他们家庭幸福,子女都很好。

几天后,我收到她给我们夫妇的一封信:

洪溥大哥、起凤大姐:

任何语言也表达不了我和你们见面后的兴奋、喜悦之情,我似乎变得更加充实了!

我心目中的“王火”是一个著名作家,洪溥大哥是我记忆中的学长、大哥哥,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